2017年,世界经济迎来逐步向好局面。全球经济增速和增长预期提升,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企稳回升。一年中,全球贸易和投资回暖,金融市场预期向好,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但起伏波动仍较大。
世界经济在增速回升的同时,面临的风险威胁仍未消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调整仍在继续。
一方面,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风潮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的威胁持续,宽松货币环境催生的资产泡沫仍在累积,全球债务水平过高,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引发的外部效应逐渐显露。另一方面,各方仍在努力推进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国有关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深入人心,为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指明了方向。
2018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有望提升,但威胁经济增长的风险并未消失。要高度警惕逆全球化风潮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如何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加快推动改革创新,政策协调,增强中长期增长潜力,仍是世界各国面对的迫切问题。
特点:经济增速回升 货币政策收缩 各类风险累积
整体来看,2017年世界经济特点可以用“回升”“收缩”和“风险”三个词来概括。
世界经济逐渐步入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经济增长率明显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达3.6%,成为全球经济近10年来最大范围的增长提速。从2017年年初至今,发达经济体增长持续,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稳回升。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回升,并带动全球制造业回暖。尤其是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增长恰如“定心丸”,对提升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倡议,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和新领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通过缩减资产负债表、推高利率来收缩流动性。2017年以来,美联储升息步伐提速,并正式提出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计划,欧元区和日本的量宽政策在经济增速提升的形势下显现出转向迹象。欧洲缩减并退出量宽政策的前景已经显现,日本立场出现了松动迹象。受此影响,全球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先后开始转向。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国先后决定加息。
2017年,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各类风险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累积。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负利率和量宽政策仍在催生资产泡沫。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政策则有刺破资产泡沫的风险。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债务总量持续攀升。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全球经济失衡引发了系列发展问题,地缘政治冲突、大国插手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
难点:保护主义甚嚣尘上 货币收缩冲击持续 增长后劲亟待提升
尽管2017年的世界经济出现向好势头,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形成的深层次问题仍是威胁世界经济增长的难点。发展的包容性不足,使一些国家的反全球化思潮持续滋长,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的外溢效应显露,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正逐步显现。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没有根本性扭转,世界贸易增长能否延续2017年态势仍需观察。这三方面问题值得关注,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难题。
首先,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带来了风险。这一风险的产生,本质上源于全球不平等加剧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从风险的演进来看,一方面是一些发达经济体没有摆脱传统上依靠金融和投资扩张应对危机的老路,导致新旧动能转换难以接续,增长动力衰减,市场需求不振、金融风险累积,从而社会矛盾集中出现外化;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成效没有惠及所有参与者,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之外,孤立主义和反对全球化的思潮盛行。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宣示,在短期内加剧了保护主义情绪的上升。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遏制,保护主义升温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在2018年还有可能以不同面貌出现。
其次,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预期走强正使全球流动性出现持续收紧。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政策,其主要作用直接体现在回收流动性上,在带动跨境资本向发达经济体回流的同时,对全球高企的资产价格形成了威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加息对资产价格的抑制作用往往有滞后效应,一般需要连续多次累计较大幅度的加息才会突然导致资产价格崩溃,“一旦美国资产泡沫破裂,刚刚有所复苏的世界经济,可能再次陷入低迷之中”。此外,货币政策收缩对那些外债水平较高、经济增长乏力、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而言,回流造成的紧缩可能酝酿出新的债务危机,冲击有关国家和周边区域经济。
第三,世界经济增长后劲乏力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得益于全球制造业与贸易的周期性复苏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相对稳定的发展,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提升。不过,世界经济领域中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以及发展失衡这三大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
看点:谋求创新增长 坚持开放合作 巩固增长成果
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之路仍不平坦。增长后劲不足、全球债务高企、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2018年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有三个方面需要着重留意。
首先,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当前世界经济回稳,周期性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内生动能不足的顽疾并未消除。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来源只有创新。而且,只有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才能真正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
其次,需要坚持开放合作,让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更多人群。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搞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要让更多人认同经济全球化,就需要更加注重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使之造福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
再次,世界需要珍惜和巩固2017年来之不易的经济增长成果,继续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来维护国际市场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实施不能忽视外溢效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要努力克服下行风险和压力,保持和恢复增长。各方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彼此政策的沟通和协调,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从而使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更加坚实。(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图①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占地60万平方米,目前仍在建设中。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摄
图② 列车从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的马泽拉斯铁路大桥上驶过。蒙内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全长约480公里,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基建工程,已于2017年6月份开始试运营。 新华社记者 陈 诚摄
图④ 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一个游乐场,儿童和舞蹈团的熊猫卡通形象互动。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摄
图③ 2017年12月1日,在美国2017年洛杉矶汽车展上,人们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驾驶。(新华社发)
图⑤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渡轮码头。 (新华社发)
复苏好于预期:
全球稳步增长 不确定性犹存
2017年,世界经济感受到复苏暖意。多家国际机构上调全球经济增速和增长预期,不仅发达经济体出现了增长势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受益外部环境改善,经济继续回暖。但是,美国贸易外交政策状况频出、英欧脱欧谈判举步维艰、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给全球贸易笼罩了一层阴云,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2017年新年伊始,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就职当天即在白宫网站推出新政府经济施政纲领,在“美国优先”的原则基础上,提出降低能源成本、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重新谈判贸易协定等一系列目标。
一年来,特朗普政府在落实上述经济施政纲领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一是6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美国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二是12月22日,特朗普签署了《减税与就业法案》,美国将于2018年1月份开始实施30年来最大规模减税行动;三是特朗普在上任后的首个工作日即签署行政令,正式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8月16日至20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华盛顿展开首轮重新谈判,虽然谈判安排“密集”,但第五轮谈判于11月17日至21日在墨西哥城结束后仍未取得实质进展。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经济有望受益于特朗普政府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松金融监管、重振制造业、减税等方面的新政而加快增长,但其贸易保护、反移民等政策倾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017年以来,欧元区经济继续延续了稳步增长态势,预计2017年全年增长水平有望达到2.1%至2.2%的水平,在发达经济体中维持着“领跑”位置。总体看,欧元区经济在过去一年正逐渐摆脱由德国“单极主导”的局面,区内各经济体增长形势出现好转,推动了欧元区“多元化”增长与持续复苏。
具体来看,得益于世界经济复苏环境,德国经济2017年保持了稳中向好、持续增长的走势。尽管德国在2017年联邦议会选举后一直未能组建新政府,但德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健康的财政状况确保了该国经济平稳运行。根据德国经济部的预测,2017年德国经济仍将保持1.4%左右的增速,尽管较上一年1.9%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这是由于2017年的工作天数较上一年有所减少所致,德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当前,法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复苏阶段,整体复苏形势基本向好,各项经济指标逐步回暖。随着前政府各项改革政策的效果显现,新政府“接盘了”近10年来最好的经济形势,也迎来了难得的结构性改革“窗口期”。法国统计局最新预测数字显示,2017年法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8%,但仍将低于欧洲平均水平。2017年三季度失业率为9.7%,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商业环境正不断得到改善,企业信心指数也从2017年夏天起逐步回暖,并在9月份达到了自2011年初以来的最高值。同时,商业氛围也逐步提高,并处于10年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据预测,2017年法国商业投资将增长约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尽管当前法国经济复苏形势向好,但复苏基础依然脆弱,仍然面临竞争力缺失、政策协调不均衡及赤字高企等多个结构性风险,新政府的深度改革“迫在眉睫”。
与欧盟经济复苏形成对比的是,英国脱欧的宏观经济效应在2017年全面释放。由于与欧盟未来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投资决策不断延迟,预计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速为2.1%,低于脱欧公投前3%以上的速度。自脱欧公投以来,15%左右的英镑贬值也造成了大规模输入性通胀,12月份通胀已经达到3.1%。通胀对于居民消费能力的侵蚀造成三季度末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上一年下降了0.3%,这也将消费年度增速拉低至1.6%,为2013年最低水平。支撑英国经济增长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外部市场。英镑的贬值带动了出口在三季度末实现了高达4.2%的年度增幅。在此背景下,至三季度末英国年度经济增速下降至1.5%,相比2014年至2016年年均2.4%的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在日本,安倍执政满4年,国内经济政策层出不穷,从“三支箭”到“新三支箭”、从“一亿人总活跃”到“生产力革命、人才培养革命”,口号逐年花样翻新。实际上,依靠财政投资和金融宽松的前两支箭拉动了日本经济复苏。GDP持续7个季度正增长,创下自1994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长增长纪录。从外因看,世界经济复苏带动了日本经济增长,截至2017年11月份出口连续增加12个月,国际贸易成为拉动日本活力的重要引擎。
2017年,俄罗斯经济触底反弹,全年GDP增速预计在2%左右,联合国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年末将此数据调整至1.8%,世界银行和欧盟委员会则预估为1.7%;国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倍至230亿美元;居民收入名义增长7%、实际增长3%,为总统普京即将结束的第三任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提高地区投资吸引力、企业积极性将是之后俄政府经济部门关注的重心之一,普京称其“不仅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12月27日,普京在有关地区投资吸引力问题的国家理事会会议上表示,“2018年,俄罗斯政府将根据国家长期整体发展战略,确定俄罗斯各联邦主体的竞争优势、增长点、经济特色、地区间及国际合作关系。我们需要制定合适的机制,以保证对地区商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及其他优先项目的财政支持。”他同时表示,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免除部分地区的税收以提高投资吸引力。
新加坡政府于2017年初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新政策,为新加坡制定了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规划,通过“三大途径”落实“七大战略”,目标是争取在未来10年里每年取得2%至3%的经济增长。新加坡政府提出的“七大战略”分别为:深化和开拓多元国际联系、掌握并善用精深技能、加强企业创新与壮大的能力、增强数码能力、打造蓬勃互通城市、发展并落实产业转型蓝图,以及携手合作促进创新与增长。这“七大战略”将通过“三大途径”得以落实。首先,维持新加坡的开放性,让新加坡继续与世界接轨。其次,让新加坡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这包括掌握和善用精深技能和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最后是寻求政府、企业和国人之间的新合作方式,以使政策可以得到有效落实。
2017年5月份韩国新政府上台,随后提出了“以国民收入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并较大幅度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从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改善国民福利。从2017年韩国经济数据来看,韩国经济整体呈复苏态势,各界普遍对韩国2018年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但韩国成均馆大学金融学教授安玉花认为,韩国仍面临经济发展结构欠合理的问题。韩国政府虽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但并未有效促使企业扩大投资。与此同时,韩国还有诸多经济发展问题需要解决。
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适应变化 深化结构改革
2017年,伴随着经济复苏,部分内外部条件较为稳定的经济体开始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结构性改革,呈现良好势头。大宗商品触底反弹也给不少依赖资源的经济体上了深刻一课,开始谋求经济转型。
从2018年1月份开始,美国将实施30年来最大规模减税行动。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税改法案在近几年内会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但税改法案所带来的具体影响目前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体到各个产业,彭博社认为,银行、制药、零售和电信等行业将受益于税改法案,但医疗保健、私募股权机构和房地产等行业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