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admin 2018-07-08 20:10:12 导读

导读 :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面积仅1.09平方公里,就坐拥14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2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点。今年三月,36处建筑迎来每周定期“体检”,“医生”是上海本地的一家社会组织。

  长期以来,政府被视作保护老建筑的主力军。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是上海对建筑保护模式的创新和探索。能否助力老建筑的“延年益寿”?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给老建筑“体检”时,社会组织人员都会身穿红色小马甲

  1.09平方公里坐拥丰富历史资源

  石二街道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人文故事。近年来,已采用多种保护方式传承历史文脉,一批建筑经过改造重新生机。

  张爱玲故居是建于清末民初的独立花园住宅,如今被改造为石二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锁把、楼梯扶手、窗框全部保留原有风格,一楼专门开辟“张爱玲书屋”。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张爱玲故居

  承载弄堂记忆的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馆——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由仓库改建而成,位于西王小区弄口。西王小区建于1911年,由当时的上海地产巨头程谨轩仿照西方住宅而设计。小区内12栋花园里弄住宅至今保存完好,是安妮女王风格特征的外廊式住宅群,有着清水红砖外墙、弧形券和半圆形劵外廊。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西王小区

  不少老小区曾是名人故居,文化资源有挖掘空间。康定东路短短341米,曾经,民国著名画家来楚生、张爱玲都是住户。泰兴路中华新邨原为辛家花园,康有为曾在此隐居十余年。新闸路新式里弄沁园邨,建于上世纪30年代,知名影星阮玲玉居住于此。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画家来楚生曾居于归仁里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影星阮玲玉住过的沁园邨

  街道的历史建筑风格多样,部分区域属于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南京西路上两座数十米高的公寓大楼,至今已有八九十年历史,风格不一。德义大楼属于装饰艺术派风格,深褐色外表,是上海较早设有单身宿舍的公寓,装修标准较高。泰兴大楼造型简约、外观浅色,属于现代派风格。20世纪70年代,泰兴大楼内设置微波终端站,并在周边配备相应缆线。1973年微波站试转播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节目获得成功。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德义大楼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泰兴大楼

  南京西路附近的美琪大戏院,曾为上海一流影院,自建造至今使用功能几乎没有改变,如今是沪上知名综合性剧场。“美琪”由英文名“Majestic Theatre”的第一个单词英译而来,与原址的大华饭店“Majestic Hall”呼应。大华饭店曾是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举办婚礼的地方。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美琪大戏院

  “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建有优秀历史建筑巡查监管网络。石二街道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街道社区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之外也承担着巡查任务。”石二街道社区发展办公室主任沈云宇表示,随着上海对历史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也发现历史保护建筑动态情况跟踪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吸纳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可以完善整个区域的巡查体系。

  一扇小窗变化也被重点关注

  今年3月,作为石二街道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宣传与巡查保护项目承接方,第三方社会组织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正式启动相关工作。每周四,汉未央的工作人员身穿红色马甲准时“扫楼”,对整个街道的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拍照记录,而且创新模式——预估老建筑潜在风险。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社会组织人员需要给每一处老建筑留下图文记录

  工作人员顾茗愚告诉记者,他负责康定东路沿线、大田路沿线及南京西路沿线巡查。经过三个多月巡查,已经对负责片区内的历史建筑非常熟悉,能够迅速发现一些在常人看来难以察觉或不以为意的变化。

  今年5月,顾茗愚巡查修德新村,恰好听到某栋住宅楼传出冲击钻作业的声响,楼内堆着黄沙水泥。抬头一看,二楼一户人家的窗户从钢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和周边建筑风貌格格不入。这一扇小窗的变化,立刻引起顾茗愚的警觉:修德新村始建于1910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按照相关规定,外立面、门窗、建筑结构不得随意更改。他赶紧拍照取证,并向街道汇报,街道高度重视,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短短一周,整改措施就落实完毕,避免了更多人为损毁的发生。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修德新村

  “汉未央”还创新性地对36处建筑进行“风险认定”。在巡查日记簿上,有几处建筑被标注了不同颜色,颜色最深是高风险。今年上半年,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点就被涂了深色,原来周边普通建筑当时正在拆迁。考虑到这处建筑可能会被“误伤”,“汉未央”给出了高风险评估,向街道做了专题汇报。不久之后,故居四周起竖起了一圈保护性围墙,还挂上醒目标牌。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每周巡视都要记录下每一处老建筑的巡视情况

  “巡查历史建筑的目的是预见、预判、预防,拆房子普遍速度很快,稍不留意就会对建筑造成永久的不可逆损伤。”“汉未央”负责人姚渊表示,工作人员在巡查中特别注重其周边环境、产权归属、建筑强度等要素,为每处历史建筑作出损毁风险评估与预测,建立风险指数。对不同的风险等级投入对应的保护力度,高危风险要向街道预警,提前介入,做到治于未病、防于未然。目前已经对片区内36处历史建筑开展拉网式巡查,做详尽的图文记录。同时,在收集36处历史保护建筑的历史沿革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让每一处建筑都有一份档案。

  首要关键是提升公众意识

  从事传统汉文化传承复兴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能够承担历史建筑保护的担子吗?“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完善巡查制度,更重要的是利用社会组织工作机制的灵活性,挖掘老建筑的故事,唤起更多居民主动保护老建筑的意识。”沈云宇坦言。

  市民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价值的知晓度偏低,保护优秀建筑的意识不强,是上海老城厢和里弄保护普遍遇到的最大难点。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石认为,里弄街坊建筑是保护难点,不仅体量大,而且涉及较大的民生利益。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历史建筑约有2559万平方米,其中居住类建筑占到1477万平方米,占比58%。里弄街坊大多处于使用状态,“72家房客”现象大量存在,人群高密度分布已经对里弄建筑造成了“破坏性居住”,不少居民渴望改建或者搬离。

  姚渊也遇到此类困惑:在巡查中常有居民上前询问老房子是否会拆迁,他们住在年代久远、设施陈旧的老房子里,因生活不便渴望拆迁。“还有人觉得拆房子、装修没什么,其实他不知道动了门窗结构,就是对优秀历史建筑造成了破坏。”沈云宇说。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每次巡楼,社会组织都会引起周边居民的关注

  从今年开始,“汉未央”的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会主动向居民介绍老建筑,通过制作微信专题、宣传展板等方式,传播老建筑的历史和价值。与此同时,针对居住环境的老小区修缮正在推进。辖区内归仁里、泰来里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外立面、屋顶焕然一新,“共享厕所”试点正在策划协商当中。双管齐下,不少老住户慢慢接受了保护老建筑的观念。

上海36处老建筑迎来第三方定期“风险认定”

  “汉未央”制作的宣传展板,供街道内居民参观

  “建筑保护不能只靠政府,保护工作最基础、最广泛的环节是全民关注和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组织的参与至关重要。”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曹永康认为。他表示,目前上海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身建筑保护,参与方式不尽相同。今年5月开业的“上生 新所”就是由知名地产商接管并实施改造。而第三方社会组织,完全可以依靠深厚的群众基础,承担宣传和监督功能,发挥专业特长唤醒公众意识,形成建筑保护的长效机制。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大力推动全民健身 袁贵仁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泉调研
下一篇:寿光市政协专题协商优化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机制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