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舆情概念的认知和思考

admin 2018-02-02 16:23:29 导读

导读 : 舆情概念;使用;围观;新闻传播;舆论概念;舆论情况;政界;关键词;写作;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内容摘要:【摘要】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界,还是政界和企业界,都存在着不能准确把握和使用舆情概念的情况:一是将舆情与舆论混为一谈.二是视舆情为"舆论情况"的简称。舆情即民意,不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舆论概念和舆情概念,会呈现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两概念可以也必须同时使用.第三种情况:仅能使用舆情概念。在涉及公众(网民)的意见未公开表达的情况时,特别是公众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自己的情绪时,则须使用舆情概念。这时,显然并不构成舆论和舆论现象,但是已经成为舆情了。

关键词:舆情概念;使用;围观;新闻传播;舆论概念;舆论情况;政界;关键词;写作;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

  【摘要】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界,还是政界和企业界,都存在着不能准确把握和使用舆情概念的情况:一是将舆情与舆论混为一谈;二是视舆情为"舆论情况"的简称。舆情和舆论,关系密切,有诸多共同和共通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区别。舆情即民意,不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舆论概念和舆情概念,会呈现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两概念可以也必须同时使用;第二种情况:仅能使用舆论概念;第三种情况:仅能使用舆情概念。在涉及公众(网民)的意见未公开表达的情况时,特别是公众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自己的情绪时,则须使用舆情概念。对某些博主发的博文(包括微博)、论坛上的帖子、他人发的微信,进行不露声色的点击、转发,甚至只是进行围观(而参与围观的人数众多),这时,显然并不构成舆论和舆论现象,但是已经成为舆情了。

  【关键词】舆情 概念 认知 厘定 思考

  【作者】丁柏铨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对舆情概念的认知和思考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医药舆情:医药行业深化改革信号明确相关产业发展前景趋好
下一篇:人民网评选2017十大谣言 红黄蓝被传性侵排第三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