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社会正进入全面转型期,社会救助、慈善募捐、彩票中奖等领域都出现了各种舆情危机事件。如果舆论引导处理不当,极易演化成群体性公共事件,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此,积极探索应对民政舆情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提高应对民政舆情事件的水平,这对民政部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政府形象管理,考验着民政部门管理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因此,探索民政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已成为预警社会危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民政形象以及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为,民政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引导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回应突发舆情事件
当下媒体、公众对于民政舆情事件正处于高度敏感的时期。民政舆情事件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公众舆论的热点。民政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对民政舆情事件做出积极响应,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媒体和公众传达民政部门对于民政舆情事件的态度,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迅速查明事件原因,制订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案。民政部门切不可通过隐瞒、拖延、欺骗等手段,试图以此降低民政舆情事件的传播影响。这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反而加深了媒体和公众对民政部门的不信任。
在网络时代,所有网民都是“记者”,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传到网上。因此,民政部门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地为记者和公众提供信息,主动引导舆论。民政舆情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可采取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这意味着社会公众有了获得权威信息的渠道。
建立舆情应急管理机制
所谓民政舆情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针对民政舆情事件而建立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民政舆情事件应急管理应实行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尽量消除重大民政舆情事件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民政舆情事件的影响。有关民政部门应积极出台民政舆情事件应急预案、民政舆情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等文件,完善民政舆情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民政舆情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保证民政舆情事件的迅速处理,规范舆论引导的工作流程,提高民政舆情事件的政府应对能力。
加强新闻素养的培养
从当前不少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中不难发现,新闻素养的缺失是舆情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薄弱点。民政部门应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新闻素养培训和进修,提高民政部门的媒体沟通与应对能力。通过强化专业培训,使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具备新闻战略思维;使部门负责人能够具备一定的新闻意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及时预知将采取的工作举措能够产生的新闻效果和舆论效应;使一线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能够在日常工作、执法过程中运用新闻思维规范言行;使新闻宣传人员具有专业素养,能够牢牢把握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强化正面宣传、及时预判趋势、有效处置引导、巧妙化解危机,从而使每一次民政舆情事件的处理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民政部门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保证新闻发布和应对制度有效推进、健康发展,强化新闻发布和应对的考核评价,不仅能够对民政部门的工作、行为、作风进行有组织的观察、分析、监督、评判、激励,而且能够推动新闻发布和应对各项工作的主动发展。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放大器,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网络监督的力量不断显现,网络舆情的危机应对与研判也成为民政舆情事件处置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之一。民政部门需要建立一套快速网络舆情监督和预警机制。这将大大有利于调解社会舆论内容,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事先预警舆情,并建立应急预案。由于网络信息交换的高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也是各地方民政部门应对网络舆论的重要保障。
民政部门应该构建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包括民政宣传部门、网络技术人员等,并聘请新闻传播学专家、新闻媒体工作者,进行定期的网络舆情会议,专门针对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汇总,对不同的网络舆论信息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对民政部门的反应态度、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并从中提取出可能对民政部门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提出预警的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