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经济”开启对外开放新纪元
“北空港,南派河”,水运铁运空运“三军联动”,合肥经开区始终走在安徽对外开放的前列。尤其是近两年来,合肥经开区开创了安徽史上对外开放的众多“第一”:首条国际全货机航线;首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首个临空型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进境水果口岸;首个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
2010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坐落于合肥经开区南部的新港工业园,出口加工区拥有加工制造、保税物流、研发、检测和维修等多种功能,享受“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不沿边、不靠海,出口加工区却通过开放的进出口政策,稳居全国出口加工区第六位、中西部第二位,书写了内陆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奇迹。
2014年6月,安徽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省级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开辟了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新战场。
在合肥经开区,还坐落着安徽首个跨境商品直销中心。商品涵盖了生鲜、休闲食品、饮品、酒类、母婴、日用、家居等11大类1万余个品类。同时,这里还设有德国馆、韩国馆、俄罗斯馆、澳洲馆、亚洲馆及欧美馆等6大特色展馆及化妆品、轻奢品等网络爆品专区。自开业以来,深受合肥市民欢迎,在家门口“海淘”成为一种时尚。
雄厚的产业基础,决定了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起点”。精雕细琢的开放平台,铸造了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高度”。现如今,合肥经开区正在加速建设航空港及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合肥跨境电子商务港、合肥派河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在世界舞台不断唱响合肥好声音。
进无止境掀起“二次创业”浪潮
“二次创业,是经开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代表了我们的战略视野、发展标杆、奋斗取向。” 合肥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伟如是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合肥经开区抢滩新型工业化,创新转型升级,全面开创“二次创业”新局面。
25年阔步前行,合肥经开区取得骄人的成绩。自2016年起,合肥经开区迈向“二次创业”新征程。促进工业企业增效升级、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厂房管理等四个方案先后出台,合肥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
通过绩效综合评价,对企业进行ABC分类,建立起“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激励机制,激励A类企业引领发展、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倒逼C类企业提质转型。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已对全区343户占地工业企业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其中全区评定为A类的工业企业占地比例达到51.7%,亩均税收超过30万元。
同时,合肥经开区还对资源要素进行整合、置换、嫁接和重组改造,自2016年以来盘活低效用地3000多亩,成功嫁接、布局了海尔高端智能家电、哈工大机器人、美菱全自动洗衣机、清华启迪科技城、中化三建等优质项目,为优势产业发展腾挪了空间。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