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那么这个体系首先是现代化实体经济,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其次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再次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最后是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正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讲话所指出的:“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分析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谁也离不开谁。经济社会的进步还得依赖物质的生产、流通,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不能过度,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也能够影响实体经济的经营环境,比如全社会的资金总量和流动、宏观资金循环、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等,也制约实体企业的发展后劲。关键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要协调关系,虚拟经济要张弛有度。
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只能是浮萍一样,没有着落,没有方向,四处飘荡。这是因为,树要有根,不是吊在天上,而是植根于地下;企业得有实业主业,不能仅仅靠资本运作;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必须立足于现实。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就是虚拟经济“玩过火”而实体经济“空心化”。而危机后,欧美国家“再工业化”、重新回归发展制造业的选择,也证明了世界范围内实体经济“理性回归”的趋势。
呼唤实体经济地位理性回归,就要摆脱实体经济成本不断提升的困境。由于全社会的“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的成本不断提升,造成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2016年,吉利李书福的“制造业的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了!”的断言掷地有声。如今企业的人工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更有甚者是与政府打交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是“压力山大”。
呼唤实体经济地位理性回归,就要摆脱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价值扭曲的困境。笔者前不久曾参观一家有名的中药企业,这家企业去年净利润20多个亿,结果是95%是从资本市场获得的,因为企业是某证券的大股东。所以很多实体企业都去“玩虚”的项目,搞家具的去玩房地产,搞农产品的热衷于期货,搞文化体育用品的去囤古董、高科技产品的去炒股票……从地下挖出一吨煤,已经赔钱200元,钢材生产出来,没卖就赔了400元,凸显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困局。在资本市场功能扭曲的条件下,企业主关厂炒房,直言“开工厂不如买几套房”;有房一族则从房价涨幅与工资收入的对比中发现,“房子升值秒杀努力工作”。大城市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不能及时升级换代,城市发展的动能不能得到适时培育,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ST宁通巨亏上千亿,却靠12年前偶然买下的北京两套学区房竟成功保壳,这个黑色幽默,让人们笑不出来。
呼唤实体经济地位理性回归,就要摆脱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近40年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功不可没。虽然成就斐然,但是却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装备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4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早已超过1/3,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然而,这样的“世界工厂”,高端产品和中低端产品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出口为导向的装备制造业当前面临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正面临双重压力,核心竞争力正在减弱。在高端设备上,我国仍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行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共性技术缺失,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在中低端产品上,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越南、菲律宾、印尼、柬埔寨制造正在取代“中国制造”的地位。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质量、高价值产能不足;不是有效消费需求不旺,而是高质量、高层次的有效供给不足。可以说是传统产业代表的旧动力在减弱,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动力不足,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障碍。
党的十九大正是着眼于对我国实体经济处境深刻认识,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战略判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阐述。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责任编辑:李月莹)
相关报道
>>返回频道首页
微信订阅号
手机版
法人微博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