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名宿郝海东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自己对归化的看法。当看到那句“现在搞的归化球员,一点血统都没有,这也很可怕”时,我第一反应是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它看上去和范志毅那句名言太相像了。两个月前范志毅说,“高拉特他们都没有中国血统,中国球员站一排都不会唱国歌,有意义吗?”郝海东和范志毅不都是“大炮”吗?大炮和大炮怎么能说一样的话呢。
果然郝海东讲得更近了一步。他解释说,“咱们一直强调“龙的传人”,文化自信,你要源远流长,你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结果为了一届世界杯,你就把归化的人弄上。”
1
郝海东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具有顶尖水准的球员,他长期以来对中国足球热心批判,也往往一语中的。郝海东一句“为了一届世界杯,你就把归化的人弄上”,一针见血提炼出了意志部门千年不变的“即插即用”的逻辑,“为了XX,就XX”,这种简单粗暴确实是一种急功近利。如郝海东所说,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最大特点就是急功近利。
郝董对归化这一操作的目的性提出质疑是很好的,也是很犀利的,但联系上下文就发现他对归化的认识实在是有些狭隘。“龙的传人”“文化自信”,单看这些用词还以为是康辉老师在抖音上那些慷而慨之的讲话。归化和文化自信,又有什么关系呢?进不了世界杯不是自信不自信的问题,就是实力水平的问题。难道一只鱼腩国家队,就有文化自信了?
在不会唱国歌的德国队以及早已黑又硬的法国队给出无数例子以后,还执着于血统,就有点食古不化了。伟大的国家主义者贝肯鲍尔曾经怒批勒夫的国家队不会唱国歌,缺乏德意志精神,但勒夫坚决不强硬地要求他那一众来自巴西的、波兰的、土耳其的学生们,学唱皇帝四重奏。国家、民族、血统不该成为一个国家足球发展过程中的枷锁。自由精神比国家队精神大一点,球员自由选择,国家队开心容纳,岂非是更世界化的足球?
同时,在一个健康的足球环境里,归化和青训也不矛盾,一样是发展足球的长久之计。成功的归化政策,同样可以为一个国家的足球文化带来改变,就像巴西裔球员德科改变葡萄牙那样。中国足球也需要德科,如足球评论家张晓舟所言,德先生,科先生。
多一点有德有科之士未尝不好。
2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个信条,也适用于郝海东。
在《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中,郝海东一直说自己从事的足球是国内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并以此为傲。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站在体制外,以一种批评者的姿态出现。他称呼那帮将竞技压力转移到球员身上的官员为孙子,他痛心疾首地说,自己跟那些操纵比赛、败坏从业者、破坏行业的人势不两立。
郝海东用他持之以恒的批评,用他的言论持续塑造出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也吸引了民众的注意力。必须非常认可并且欣赏他的这种姿态,但我们不能只有情怀。当我们评价他的言论时,不能光看其态度和热情,还要看他的观念、认知,看他的价值观到底有什么营养。在这个意义上,郝海东的血统论与他批评的体制别无二致。
3
郝董的足迹和生意已经踏进海之东了,他在西班牙买房,儿子在西班牙踢球,但他的见识还停留在祖国的山之东。
前英格兰国脚,利物浦著名主教练比尔·香克利说过,“有些人把足球视为攸关生死的大事……请你务必相信,人们对足球的热衷度还远高于此。”不如化用一下这句话送给郝海东,“有些人把国家队当成民族面门的大事,请你务必相信,人们对足球的热衷度远高于此。”
这让我们想起一件往事。2002年世界杯,郝海东和巴西球星卡洛斯交换完球后,走到更衣室就把球衣扔了。事后他说,我又不是卡洛斯的球迷,我没有收藏球衣的爱好。但卡洛斯一直把郝海东的球衣保存在博物馆里。
多年来,郝海东一直对中国足球热心建议,他表现得非常有个性,也非常有勇气,但说的话通常差点营养,不够现代,也不够开放。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善言者,敢言者,但并不是现代体育精神的优秀传播者。
要承认古董的价值,但古董要更有价值,需要现代的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