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交响乐团频现“洋外援”
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率苏州交响乐团亮相“中国交响乐之春”。乐团的管乐组及打击乐组中有不少外籍乐手。
本报记者 韩轩
国家大剧院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于近日拉开帷幕,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支乐团,其中不乏苏州交响乐团、浙江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地方交响乐团和新成立的乐团。眼尖的观众发现,这些乐团中有不少金发碧眼的“老外”。交响乐曾是舶来品,如今却有不少外国音乐家被“反向吸引”,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的“外援”。
管乐打击乐手多为金发碧眼
“这个乐团好多外国人啊,你看坐在后排的‘大胡子’。”近日,苏州交响乐团亮相国家大剧院,演出前乐手陆续登台时,观众席中传出了小声的讨论。
外国演奏家多,确实是苏交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前排的弦乐组,零星几位金发演奏家在座,后方的管乐组和打击乐组则“承包”了多位外援。手持金灿灿的圆号和大号的是外国人,站在大锣、大鼓、木鱼、钟等打击乐器前的,也是一位外籍乐手。
“我们团的外籍乐手比例达到了60%以上,4名打击乐演奏家都是外国人。”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交了个底儿,这样的比例在国内乐团中算是很高了。
外籍乐手多,与乐团尚年轻有关。陈光宪介绍,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于2016年,定位是做一支职业化的交响乐团。在这种要求下,只从学生里挑演奏员肯定达不到标准,“中国交响乐是大家共同发展的事业,我们也不能从同行那里挖人,那就向全世界公开招聘,我们还专门去了欧洲和美国挑选乐手。”苏交的在职乐手中,有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奏家。
作为新成立的乐团,苏交的情况有些特殊,但也代表了目前国内交响乐团的普遍情况。据了解,全国大多数乐团公开招聘均不限国籍,地方乐团及一些南方乐团中外援比例相对偏高,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外籍乐手人数达15%左右。而在此次“交响乐之春”上亮相的浙江交响乐团,非中国内地演奏家人数占到八分之一。
老外虽多,不怕演中国作品
金发碧眼的外援越来越多地在中国乐团中亮相,不免带来一个问题:作为中国的乐团,演好中国作品应该是看家本领,这些“老外”能不能把这些作品呈现好?
苏州交响乐团并没有这个顾虑。此次参加“交响乐之春”,指挥家陈燮阳率团上演的就是中国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专场。在陈光宪看来,朱践耳的作品中用到了很多现代作曲技法,“非常国际化,演奏家们都能够理解。”登台演奏的苏交打击乐助理首席Georgi Videnov,在这一场演出中同时玩转木鱼、锣、鼓等多种中国传统打击乐器。“我们通过这些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也对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了解,感觉非常棒!”作为职业演奏家,他们都很乐意尝试不同的乐器和风格不同的作品。
浙江交响乐团团长周丽芳认为,引入外援有利于补足国内乐团的短板。“中国演奏家在弦乐方面很有优势,管乐则相对弱一些,乐团里的外国演奏家多集中在管乐声部。”据其介绍,浙交的圆号演奏员和大号演奏员都来自海外,他们将在今年“交响乐之春”中演奏的,也是《社戏》《五彩云》等中国曲目,“他们的表现相当好,对提升乐团艺术水平也有引领作用。”
此外,随着中国交响乐发展,国内乐团的职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不少乐团已经养成了用英文排练的习惯。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林大叶说,近年来不少世界著名指挥家频繁来华,执棒中国乐团时多用英文沟通,而他所在的深交,不少年轻乐手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进行英文排练没有问题,这也为外籍乐手来华提供了便利。
考取坐席,薪酬不再看肤色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指挥家吕嘉也注意到了外籍乐手比例上升的现象。在他看来,这一现象多集中在新成立的乐团中,而这除了与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有关,也和外国乐团人员饱和有关系。
吕嘉介绍,国外交响乐团一般采取岗位终身制,如果没有大的变动,演奏员席位不会出现空缺,“近些年外国交响乐界不是非常景气,中国出现新的岗位需求,各方面条件和待遇都比原来好,外国演奏家就会被吸引过来。”
早年间,中国交响乐水平有限,乐团常以高薪聘请外国艺术家,导致同岗位中外演奏家薪资相差极大,如今这类现象也被扭转。林大叶透露,薪资最为悬殊时,中国乐手每个月的收入是两三千元人民币,而同席位的外国乐手能拿到两三千美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算,相差近10倍,“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了,乐团都按席位给工资,考上了这个位子,就拿这个位子的工资,再也不是‘看脸’、看肤色了。”
不过,吕嘉也观察到,来华任职的外国乐手数量虽有上升,但存在一定的流动性,“总体来讲,他们的水平都不错,对艺术也有追求,希望在工作中有所提高。”因此,这些外国演奏家对一个乐团的经营理念、艺术标准,乃至演奏曲目、指挥和艺术总监的风格都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倘若在工作中学不到东西,就会选择离开。“中国乐团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才能留住有才华的外国演奏家。另一方面,人员的稳定也对提升中国乐团的整体水平有很大帮助。”吕嘉说。